传媒学院(新)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传媒学院推进“三全育人”和声共振 奏响思政工作时代强音

发布时间:2020-08-31 作者: 浏览次数:


自2018年12月,获批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试点院系以来,传媒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声共振,凝聚“三全育人”合力,奏响思想政治工作时代强音,在围绕构建“理论武装+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五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上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学院连续2年在学校处级单位年度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抓牢理论武装,将育人初心“融入”日常

学院党总支切实担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树牢“大党建”“大思政”工作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坚持党建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与师生发展相结合,以党建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特色性提高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教工和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以基层党组织学习为抓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为契机,积极构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业务学习”三位一体学习模式,真正让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成为“学”的基本载体、“做”的重要平台、“改”的有力抓手。通过集中学习、党务干部培训、革命传统教育、典型教育、专题报告会、讲党课、学习强国和学校党建“e”平台、自办的社区报等形式,组织学院处级干部、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坚持发展党员答辩制,了解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叩问入党初心,真正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出台《传媒学院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试行)》《传媒学院新媒体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和《传媒学院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增强师生“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教育教学鲜明的政治方向、服务面向和育人导向。

夯实育人职责,把思政元素“融进”课堂

学院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要义,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人人有责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三全育人”机制。构建“党建+X”育人模式,打通党建育人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岗位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夯实立德树人责任,使院风正、班风好、学风浓、教风严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和目标。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工作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专业、支部、班级和宿舍等制度,经常走进教师和学生中,结合国国内形势讲授党课或形势政策课成为常态,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结合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读书分享会等研读党的理论文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史和新中国史等讲党课成为常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积极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类各门课程的专业特色和育人功能,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在专业课教学中自然融入家国情怀、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思政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引领正确价值、塑造共同理想信念作为教学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学院获批省级科研项目6项、省级质量工程5项、校级质量工程8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和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巧搭实践平台,用多种途径“熔炼”本领

发挥专业实践环节育人功能,构建“学习理论+实地锻炼+技能竞赛”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和国家需求,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学雷锋”小分队、成立“大爱清尘”服务队,使志愿服务常态化,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国情社情学生观察团—记金寨脱贫战”“光影西冲”“携手奔小康—农村现代化建设”“红色资源调查”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把国情教育、红色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增长见识和才干。将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作为培育和发扬家国情怀的有效载体,制定《传媒学院学科专业竞赛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建有《守望报》《百华社区报》、校园网络视频制作部、新心传媒等四个专业实践平台,与新华网、合肥晚报社、安徽皖新传媒集团等12家媒体合作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学生共获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30余项,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600余篇,其中,获“挑战杯”获省级特等奖、国赛三等奖,“互联网+”获省级金银奖各1项、国赛铜奖1项,大广赛获省赛奖项18项、国赛三等奖1项,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获奖4项。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利用校外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开放办学,与大龙山镇百花社区合办《百华社区报》,致力美好社区宣传,与北京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遥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及安庆晚报社等媒体和企业开展协同育人计划,锻炼了学生能力,服务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涵养校园文化,促思想教育“荣光”绽放

坚持为学生搭建专业平台为主线,围绕学风建设,以学院特色优势为基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优质校园文化产品,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美誉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依靠学生会和四个社团,围绕学雷锋活动月、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节点,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等方式,开展“我与祖国共成长”系列活动、“跃动中国”乐跑、说出我和祖国的故事—vlog评选大赛等教育活动,疫情期间开展捐款、拍摄祝福接力视频、撰写加油书信、抗疫知识线上竞赛、“温暖三月、携手抗疫”征文比赛等活动,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突出文化育人特色,打造校园记者文化节和魅力主持秀、“绘彩传媒”大赛等特色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学院团委连续两年获校先进团委称号,8人获省级“双优生”、2人获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学院团委获校“诵读国学经典”优秀组织奖、“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合唱比赛二等奖,“摩腾杯”女子组亚军等成绩。积极开展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传播廉洁正能量。学院报送廉政文化作品82件,获奖30余项,连续五年获优秀组织奖。

优化管理模式,为学生成长“溶解”问题

做好学生思想引领,解决思想问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困难,要身入学生、心入学生,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精准帮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学院优化管理模式,使管理、教学、科研与实践实训之间形成紧密联动、高效协作局面,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成为学院常规工作的中心。将思政教育全程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知、导、帮、推”育人工作品牌,通过“细”管理、以管理育人“知”学生,“强”引领、以协同育人“导”学生,“提”能力、以心理和实践育人“帮”学生,“寻”平台、以服务育人“推”学生,用解决实际问题来做到思想引领,解决思想问题,通过抓学风建设解决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引导他们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利用“奖助学金”和“自强之星”评比、资助政策宣传、诚信教育宣传等形式,发挥优秀学生示范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促使学生立志成才。困难生中23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41人获校级奖学金、2人获“中国电信奖学金”、1人获“安徽省优秀青年”、2人获“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通过抓第二课堂,解决学生动手较少、文明养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情怀高远、言行文明。实行学生导师制,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实施就业帮扶计划,对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实施领导干部包保制。坚持“爱心家访”,抓助学助困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实现“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共走访慰问困难生74人,为72位困难生发放寒假返乡路费补贴8200元,疫情期间为40余名困难生补助网课流量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激发学工队伍活力,思政工作队伍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显现。辅导员在校第五届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单项奖6个和团体第二名,在两年教学工作考核中先后8人次获优秀等次。

下一步,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夯实责任,凝聚“三全育人”合力,统筹做好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让主旋律更响亮、主阵地更巩固、主渠道更畅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贡献。(撰稿/审核:张万茂)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联系地址: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政编码:24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