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安晚报》等主流媒体平台发表新闻稿件140余篇,校内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00余篇,获得3次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校级奖学金,新闻奖20余项……作为一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王杰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脚踏实地,在各类新闻作品创作与实践中学习进步。
努力学习,奠定实践创作理论基础
王杰始终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课下高质量的完成作业,连续三年班级综合测评排名班级第一,获得过3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一等奖学金、1次二等奖学金,并在课余获得了第14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省赛一等奖、安徽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她相信这些成绩能够证明她对知识的追求,而学习中培养的学习能力、掌握的学习方法也奠定了她继续求学和创作的基础。
“我认为考研是对本科期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最好展现,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次检验。”大三时期,王杰开始投入到考研学习中,暑假期间她选择留校继续学习,坚持每天八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一遍遍背诵专业课书籍,刷政治与英语题目。
“尽管考研期间枯燥的时光很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知识量的不断增加,模考分数不断提高,论述题写的一次比一次精彩是十分有成就感的事情。”王杰很感谢考研期间努力的自己,认为这些让她的理论基础更加牢固,可以为未来打好基础。目前,她也已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录取。
积极创作,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王杰认为仅仅学好理论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将理论化成作品输出是第一要务。大学每一年暑期她都会前往新闻媒体单位或报社实习,曾在凤凰网(安徽频道)、《安徽日报》《安徽商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实习,发布240余篇稿件于《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省级、校级媒体上,并被凤凰网(安徽频道)评为“优秀实习生”,被《中国青年报》任命为安徽校媒主席团成员。
王杰新闻创作第一步始于大一学年加入学院学生会,担任通讯员的职务,但那时只是负责撰写一些简单的会议和活动稿件。大一下学期她先后加入了《守望报》和校新媒体中心,在那里学到了报纸排版选稿和新媒体编辑剪辑知识。
大二时她加入了校记者团,奔赴在校园的每一个场所,和校园中的各位老师、各学院学生,甚至是食堂的工作人员、校园里的清洁工、教师们家属亲人打交道,好友列表从一百多个人飞涨到了现在快一千人,采写过清晨五点的活动,跑过晚上十一点的新闻,刚开始她只能写六七百字的消息稿,而如今可以完成几千字一个版面的深度报道。
“对我来说,这个过程中也有辛苦的时候,半夜两三点坐在电脑前面‘熬’稿子的时候觉得很痛苦,采访当着很多人面被拒绝时也很觉得尴尬,稿子被学长学姐老师一遍遍打回来的时候也十分羞愧。”但王杰表示,正是在一次次磨练中自己的的新闻采写能力得到提升,新闻敏感性不断增强,与人沟通交往的胆识也逐渐增大。她很感谢当时的坚持不懈,这样才有了现在这个结交了很多朋友,有了很多作品的自己。
此外,她还熟练掌握新媒体运营相关知识,曾负责运营安徽校媒与安庆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公号,发布、审核推文100余篇,累计阅读量破100000。
坚持志愿服务,发挥专业知识与能力
王杰也十分热心公益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校期间,她申请了学院勤工俭学的岗位,协助老师工作。课余时,她就会选择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捐款捐物、多次无偿献血,在家乡参加过疫情防控、助力中考等志愿活动,并在志愿活动中发挥专业知识与能力。
疫情期间,在家乡社区组建了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后,王杰也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每天下午两点半准时出现在社区疫情防控的卡点处,协助工作人员测量体温、分发文件,并且帮助社区撰写新闻稿件与疫情防控倡议书,共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60余天,获得了社区“优秀志愿者”的称号和铜陵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表彰。
谈及为何为何愿意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参加志愿活动,王杰表示,总有一些人需要帮助,而自己能在这个过程在发挥作用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情。“大学期间,我收到过三次国家励志奖学金,我很感谢社会对我的帮助,也想力所能及为社会做出些贡献。”她说。(撰稿:王杰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婷 审核:张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