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暑气蒸腾,挡不住八方学子跨越山海求学的步伐,遮不了国际传播大咖宜城传道的热忱。8月4日至11日,一百一十多位国际传播领域的著名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同聚碧水深林的安庆师范大学龙山校区,共襄第四届(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理论前沿与研究方法研究生暑期学校盛举,共建国际传播学术共同体,探索中国国际传播自主话语知识体系建设的未来路径。校党委书记李福华,校长彭凤莲,校党委副书记崔明,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申传胜会见了授课专家。
聚四海学子探传播之道 汇多方智慧谱国传新章
暑期学校开学典礼于8月4日上午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申传胜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书记曾祥敏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方称宇教授,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闻与传播学分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廖圣清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开学典礼并分别致辞。
本届暑期学校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闻与传播学分委员会、香港城市大学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联合主办。活动聚焦国际传播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邀请了31位知名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涵盖AI时代的传播变革、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传媒“出海”策略等议题,旨在推动区域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的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共有来自46所高校的80多名学员参加了此次暑期学校学习。
大咖传道如春风化雨,青年学子似新竹拔节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曾祥敏教授作了8月4日的首场讲座。他主张国际传播研究应突破宏大叙事与微观操作的二元对立,立足中观维度,以话语体系为切入点破解现实困境。复旦大学张涛甫教授指出,在传播权力双向流动的新格局下,国际传播已演变为以认知争夺为核心的“认知战”,话语权正在重塑。在话语建构方面,中国积极推进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了“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重要理念。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正从作用边界、核心驱动力到媒介“语法”等方面重塑传播生态,媒介角色由信息连接者转向社会实践全过程的连接者,未来传播学需重构,聚焦行为传播学、游戏与岛媒体、认知竞争三大关键课题。香港城市大学刘美君教授从语言学视角探讨社交媒体中汉语语义与语法的互动化趋势,指出名词、形容词动词化及语义极化等现象,并揭示其具身认知动因。

8月5日,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国际关系格局变革与新技术革命两大时代变量相互作用,深刻影响国际传播格局。当前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尤为迫切。中国人民大学张辉锋教授运用内容分析法与建模法,结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深入探讨文化距离对海外华文媒体涉华报道的影响机制。辽宁大学程丽红教授深入分析俄国人如何通过清廷发行的《京报》构建对华认知框架,为理解近代中西知识传播提供了新视角。中国传媒大学姬德强教授指出,主流国际传播理论多具西方中心主义与资本主义底色,遮蔽了全球信息流动中的不平等。中国基于自身革命实践发展出斗争性话语体系,基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越性和包容性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规范性理念为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提供了想象性框架。

8月6日,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围绕着“如何逮到新闻传播学论文的研究问题”这一中心,从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关于研究问题的三个提问、什么是研究问题、如何提出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的层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享,路径清晰,可操作性强。中国传媒大学沈浩教授提出了基于“网络舆情-认知网络-网络科学-认知计算-文化计算”的底层逻辑,以便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国形象感召力、中国文化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上海交通大学薛可教授围绕数字社交形塑对外传播新场域展开分析,重点分享非遗的对外传播,涉及新闻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北京外国语大学高金萍教授指出,全球传播呈现出传播技术、传媒产品及参与主体的全球化特征。社交媒体成为全球传播的主要渠道,推动了信息的高效交互与协同生产。《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张冠文教授指出,期刊选文注重选题的问题意识、创新性、研究价值与意识形态规范,强调摘要清晰、逻辑严谨、方法科学。她建议提前谋划选题,关注期刊重点方向,精心打磨文章,研究目标期刊风格,积极与编辑沟通。

8月7日,杭州师范大学施旭教授分享了其独创的“文化话语研究”理论体系。他主张通过文化话语研究,揭示不同话语体系间的权力关系,为发展中国家学者提供理论工具,推动建立更加多元、平等的全球传播秩序。郑州大学董广安教授系统阐述了穆青的新闻理念与实践贡献。她结合穆青的采访事迹,生动展现了穆青在推动新华社现代化、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的卓越贡献,其思想对当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深刻启示。北京师范大学许小可教授和吴晔教授以《AIGC时代国际传播“感宣评”体系的重构与优化》为题,阐述了社交机器人作为“智能感知器”在数据爬取、社群关系探知中的优势,并介绍了人机协同的内容生成机制,分享了团队在计算传播领域的三项实践和中华文化海外议程设置及主流媒体短视频人格化传播的研究成果。

8月8日,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深入探讨了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他指出,微短剧、短视频、网络游戏等网络视听形态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突破口。他强调,应拥抱战略传播理念,推动多领域协同,构建兼具情感、奇观与真实性的新叙事智慧,避免过度正向或负面表达。北京大学陆地教授系统阐释了其创立的“周边传播”理论。他主张构建“一带一路一圈”的顶层设计,强调“各为中心,互为周边”的多中心逻辑,并总结出“相近易似、相似易通、相通易连、相连易同”四大规律,最终追求“无边传播”的理想境界。

8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王润泽教授系统阐释了文化传播的实践逻辑。她强调,新时代文化传播需秉持“大文化观”,坚守人民性,围绕“守正”要求,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等核心理念。她提出文化的差异化传播路径,建议通过情感传播与沉浸式传播提升体验,并处理好内容与技术、流量与价值等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张毓强教授指出,技术、民间内容与开放政策构成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优势,但也面临文化误读、数据本土化与海外变现等挑战。他建议构建“去中心化传播网络”,挖掘非对称优势,推动平台、政策与产业协同。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深入探讨了影视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的关键作用。他强调,国际传播本质是价值观与综合实力的较量,影视作为艺术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能解决“挨骂”问题,更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他梳理了中国影视“出海”实践,提出五点提升路径。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系统阐述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与本质。他回顾了一些关键技术的演进,指出大语言模型发展历经的三阶段,其本质均为概率统计。他强调,大模型与人类语言存在根本差异,提出通过多模态融合、知识嵌入等路径优化模型,并倡导以人类价值观引导AI发展,拓展其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8月10日,中国传媒大学张龙教授分析了短视频用户的年龄结构与行为特征,强调“来自生活瞬间的共情”是关键,说明如何通过想象力和贴近生活的叙事,激发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国际传播的吸引力与有效性。复旦大学廖圣清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与国际传播学术体系的新构建”进行探讨。他回顾了中国构建国际传播学术体系的背景,分析了国际传播的内涵及当前学术体系中存在的西方主导、经济中心等困境,指出跨文化研究与去西方化是重要转向,提出以此推动国际传播学术体系重构的路径,涵盖知识、理念、组织及方法体系等方面。《传媒》杂志副主编鲁艳敏讲授了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分类与投稿实务,系统介绍了三大期刊评价体系,并剖析了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她强调,选题与期刊定位的契合度是投稿基础,建议青年学者基于兴趣,从小切口切入大问题,注重选题创新,同时规避敏感话题,以提升投稿成功率。

8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在讲座中探讨了“威尔逊主义”与“列宁主义”在一战后世界秩序构想中的对立,并分析了二者在《新青年》杂志中的思想博弈。她指出,从最初推崇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到五四前后李大钊等人转向赞颂列宁主义的和平主张,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对西方“公理”幻灭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路径选择。香港城市大学的方称宇教授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媒体话语介入模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考察我国当下的国际传播政策与策略。他将国际传播的政策和策略框架归纳为三个层面,指出国际传播研究需要结合传播学与跨文化话语分析并融合语言学理论与语料库方法,解决跨文化话语策略问题。浙江大学吴飞教授从认知非正义视角探讨数字新闻认识论的转型。指出传统新闻业存在对边缘群体的证言与诠释非正义,数字时代在修复部分非正义的同时,也带来算法偏见、信息污染等新挑战。提出新闻业应以“认知正义”为核心规范,承担“捉虫者”角色,通过客观真实、情感关怀、价值包容与程序公平的实践,修复认知伤害,重建社会信任与合法性。吴飞教授讲座结束之后,上海大学沈荟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王学成教授分别与之对谈,将话题进一步引向深入。

活动丰富多彩 节奏张弛有道
8月8日下午,暑期班学员前往安庆博物馆和独秀园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在安庆博物馆,学员们通过历史文物、影像资料和文献档案,了解了安庆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清楚了黄梅戏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地方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随后,学员们走进独秀园,学习了陈独秀生平事迹及其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两位烈士的革命故事,深入了解了《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此前的8月7日晚,学员们还开展了联谊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融洽。

续开篇华章 启学术新程
8月11日下午,暑期学校举办了简短的结业典礼。学员代表、韩国嘉泉大学博士生王天虹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她表示自己将以“全球视野、本土立场”,深耕中国传播实践,培养跨学科的视野和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员代表、安庆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严康博士表示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围绕国际传播的共同目标,正在形成学术共同体。他表示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将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做触动自己的研究。上海大学沈荟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指出,做好国际传播,需要一个理论、一个方法、一个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理论知识储备和传播实践经验,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每个个体都能做出微薄的贡献。“天下事是傻子干出来的”,好问题来自于阅读量。青年人时间还多,更有希望,坚持是唯一的真理。

复旦大学廖圣清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对本次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肯定,对承办方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作了总结性发言。最后,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王业明为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正是推动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和希望所在。本次暑期学校的举办,给学员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交流与探索的平台,增进了国际传播学术共同体的沟通交流,助力学员们在国际传播领域不断成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撰稿:王瑞娟 摄影:许闯 审核:王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