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重强调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这些科学思维方式具有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有力思想武器。
用辩证思维抓根本
用辩证思维抓根本,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矛盾分析,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出发看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本质、掌握规律。
辩证思维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和注重运用的科学思维方式。他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同志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工作:一是注重运用“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例如,在谈到党员、干部的“本领恐慌”问题时,他说:“从总体上看,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二是运用重点论,找突出问题、抓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他还指出,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三是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同志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党员、干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运用辩证思维认识问题、开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用战略思维把全局
用战略思维把全局,即从长远看当前、从全局看局部、从整体看部分。它致力于解决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努力占据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制高点,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而增强战略定力和统筹协调能力。
战略、方向、大势、长远等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高频词”,体现了着眼全局谋划工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把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战略思维。习近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同志考虑问题、谋划工作总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善于从战略高度把握全局。他还在不同时间、多个场合讲到战略定力问题。在谈到走和平发展道路时,他强调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培养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是我们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的重要内容。
用历史思维观大势
用历史思维观大势,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事物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思考,努力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咨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思维对于我们党有效治国理政不可或缺。习近平同志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的阐释,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审视和汲取中国历史智慧的阐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基于科学把握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尤其是“发展起来后”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用历史思维观大势,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对中国历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用创新思维促发展
用创新思维促发展,要求我们破除迷信、打破陈规,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对事物做新思考、对结构做新调整、对工作做新谋划,力求以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解决问题,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他强调,“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他还指出,要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党建领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此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无不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无不凸显了创新对于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谋划工作,就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求真务实,以思想认识的新突破打开实际工作的新局面。
用法治思维求善治
用法治思维求善治,即反对人治思维、特权思维,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分析和处理我们党治国理政中面临的问题,积极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要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理念,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行使权力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习近平同志还指出,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用法治思维求善治,要求党员、干部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势,实现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以法治眼光、法治方式想问题办事情;带头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真正建立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
用系统思维聚合力
用系统思维聚合力,即以系统论原理为指导,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把握事物、思考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指导工作,是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坚持统筹兼顾。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二是注重协同耦合。只有系统内部各要素实现协同耦合,系统才能有效运行并实现效益最大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三是坚持开放包容。开放性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具有活力。习近平同志将开放发展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发展理念,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他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应该建立合作而非对立的关系,倡导开放而非封闭的理念,寻求共赢而非零和的结果,实现一体化而非碎片化的目标。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形成彼此融合、互为补充的局面。”这为我们促进互联互通、推动开放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
用底线思维谋主动
用底线思维谋主动,就是对事物发展的诸多可能性进行预判,明确可以把控的空间或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科学设定最低目标,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争取最好结果。
底线思维是富有前瞻性和忧患意识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坏处准备是用底线思维谋主动的前提。只有对事物发展的最坏结果进行预判,才能守住底线;底线失守,往往意味着满盘皆输。但守住底线不是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努力,推动事物内部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争取最好的结果。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彰显了对底线思维的科学运用。例如,针对治国理政的底线,他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针对对外交往的底线,他指出,我们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针对耕地保护的底线,他指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等等。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科学运用底线思维,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8日 07 版)